一、济南放生会
1、陕西西安广仁寺举行“吉祥2015”新春祈福灯会
2、2015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初八),西安藏传佛教寺院——广仁寺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新春祈福灯会。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和信众身着汉、藏、蒙、满民族服装汇聚寺院内外。
3、晚18时许,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仁寺住持仁钦法师带领寺院僧众和现场的市民一同点燃摆放成不同图案、不同词语的酥油灯,诵经祈福,绕寺转塔三周,并许下新年美好愿望,祚祷新的一年里祖国昌盛、国泰民安、人们家庭幸福
4、广仁寺新年祈福灯会的习俗从建寺至今已经延续了三百多年,今年的盛大的灯会依然吸引了四方信众及市民近万人次,祈福现场点燃酥油灯约十万盏。
5、佛教在线陕西讯2013年4月8日上午,西安曲江楼观道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届全国老子学会会长论坛在西安举行。
6、揭牌仪式上,西安曲江楼观管理办常务副主任刘又明致开幕词。他代表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曲江楼观管理办对西安曲江道文化研究院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到会的全国各地的老子学会会长和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
7、刘又明表示,老子是全球公认的哲学之祖,老子的《道德经》堪称是“万经之王”,老子的大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派文化之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无法估量的功效。西安曲江楼观道文化研究院是在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重视和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好形势下成立的。它的成立,标志着西安地区的老子文化研究及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的建设从此将进入新的发展境界。
8、会上,刘又明和西安老子研究会副会长张长怀为西安曲江楼观道文化研究院揭牌,并对受邀参会的专家学者颁发了曲江楼观道文化研究院专家证书。
9、在随后召开的首届全国老子学会会长论坛上,受邀参会的专家学者作为全国老子文化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和有相当造诣的老子文化研究专家畅谈体会,共话老子文化发展大计。
10、据介绍,西安曲江楼观道文化研究院将组织专家学者搜集整理和系统研究有关老子与楼观的人文历史资料;研究老子文化在道文化展示区的表达与展示方式、老子《道德经》的深厚文化内涵及其与建筑、家居、生态、环境、餐饮、旅游等文化的结构形态与合理布局;研究老子思想与国家、社会、企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研究老子思想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研究老子养生理论与黄帝文化、易学文化的关系;研究楼观道源仙都的大道文化形象建设及文化产品开发。同时,研究院将进一步发掘全国老学人才资源优势,征集、整合和推介老子文化科学研究成果;组织开展一系列老子文化培训、文化交流、文化考察、文化探秘和文化服务活动等。
二、福州哪里放生田鸡
1、西安大雁塔和小雁塔久享盛誉,海内外闻名。作为古代文化遗存的浓缩点,除了远眺和登临外,还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封建社会妇女苦难生活的见证
3、大雁塔和小雁塔是唐长安大慈恩寺和大荐福寺的佛塔,但与所在寺院的性质不同。大慈恩寺和大荐福寺是典型的富家寺院,是为了宫室成员祈福所建,建造的全部费用由朝廷有关部门支出。大慈恩寺建于公元648年,是皇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为已去世的母亲文德皇后所建,因而以“慈恩”为寺名。大荐福寺是公元684年武则天以睿宗的名义为去世百天的唐高宗所建,初名“大献福寺”。当初建这两座寺的时候都没有修造佛塔。
4、大雁塔晚于大慈恩寺14年建造。玄奘为了保存从印度取回的经像,向朝廷提出在大慈恩寺建一座石塔。至于建塔的经费从哪里来,目前还未发现玄奘提出申请的有关文件。朝廷的态度在《三藏法师传》里记得很清楚:第“宜用砖造”。第“不愿(法)师辛苦。今已敕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衣物助(法)师,足得成办。”可见玄奘的本意是自筹经费,只需朝廷批准即可。那么大雁塔建造的性质就清楚了,是“民建官助”。而这个“官助”也仅仅是以“七宫亡人衣物”相助,官府本身并不支出特别的经费。小雁塔的修建晚于大荐福寺2年,史籍中明确记载:“景龙中宫人率钱所立”(《长安志》卷七)。“率”者,聚敛,网罗。“景龙”为唐中宗年号,公元707—709年。显然,小雁塔也不是官修。从建造这两座塔的费用来看,大雁塔是用死去宫人的遗物所修,小雁塔则是活着的宫人集资兴建。
5、所谓的“七宫亡人”,指的是长安宫廷里那些已经去世的下等人,自然绝大部分是女性了。“宫人”,则指那些没有名份的宫女。唐朝虽称开明,但宫人的数量仍极多,常有数万。这些人是皇帝的奴婢,命运非常凄惨。如杜牧的《宫人冢》里所描述的那样:“尽是离宫院中女,苑墙城外冢累累。少年入内教歌舞,不识君王到老时。”于是,宗教信仰成为宫人们重要精神寄托。儒教的三纲五常里妇女的地位最低,道教的教祖李聘已被李唐王朝认作祖先,所以宫人改变命运——那怕是“来世”命运的希望,就寄托于佛教。在三教里面佛教也最讲“来世”。当时,长安佛教的势力也比较大,影响广泛,上至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有不少是虔诚的信徒,舍散家财,“广种福田”。因此,当我们今天面对这两座塔的时候,不应当忘记当初这塔是怎么修的,也不应当忘记这两座塔曾深深地寄托着古代女性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6、纪念伟大爱国高僧玄奘与义净的两座丰碑
7、大雁塔和小雁塔成为古代妇女苦难生活的见证,这当然是历史的悲剧了,但这两座塔还另外有光彩照人的一面。如同透过乾陵的“无字碑”可以看到女皇武则天头戴宝冠君临天下的形象,大雁塔和小雁塔的英姿却恰象两位伟大的爱国高僧玄奘与义净的身影。评人判事非常严格的鲁迅先生把“舍身求法”者尊为“中国的脊梁”(《鲁迅全集》卷六),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玄奘与义净。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和小雁塔所在的大荐福寺,正是这两位高僧长期工作过的地方。两位高僧从印度回国后住过很多地方,居住时间最长、工作成就最突出的也是在这两座寺。大慈恩寺与大荐福寺闻名遐迩,与这两位高僧有直接的关系。
8、玄奘比义净大35岁,知名度也略高。玄奘(602—664)是今天河南省偃师人,义净(635—713)是今天山东省济南人。公元629年,玄奘西行经陆路赴印度求法,义净则在671年南下走海途。两人分别在印度15年和23年,完成了学业,谢绝了丰厚的待遇,又都冒着九死一生的风险,毅然回归故土,报效祖国。他们卓越的品德和才学赢得了大唐朝野士庶与僧俗两界的普遍尊敬,敕封“三藏”之号。玄奘活跃在唐太宗、唐高宗时代。义净继其后,活跃在武则天、唐中宗时代。两人先后主持国立译馆,任译主。玄奘译出1335卷经典;义净则主译了420多卷(据《义净塔铭》)。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的译作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写了《圣教序记》。女皇武则天为义净的译作也写了《三藏圣教序》。复“周”为“唐”后,义净的译场更受到重视。唐中宗李显特别写了一篇《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亲御西门颁示天下。
9、两位高僧的经历和在当时社会的地位与影响几乎完全一样,都有为人所敬仰的高尚品德,都给后人留下了大量不朽的译作和著作。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佛教的历史上并不多见。无怪乎宋代的赞宁在《高僧传》中奘、净并称,极为推崇。众所周知,中国的翻译事业是从佛经翻译开始的,最著名的翻译家有5位,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和不空。这其中只有玄奘和义净是中国人。这恐怕也是国人偏爱两位高僧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鲁迅先生并不是佛教信徒。他之所以给“舍身求法”的人以“中国的脊梁”的巨大荣誉,着眼点大概是在中国佛教的特征上。中国古代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其根本的宗旨是“普度众生”。为了“普度众生”的目的而“舍身求法”,这种精神对世界上哪一个民族来说都是值得尊敬并大力倡导的。
10、知道玄奘的人很多,知道义净的人却较少,这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玄奘与义净的专业不同。玄奘传法相唯识之学,师徒相承,形成了一个宗派绵延后世。义净传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后继者寥寥,中国以《四分律》的传承为主流。玄奘译经时间早,数量多,创立了许多新法,有划时代的意义,被后世称为“新译”。另外,也与小说《西游记》的广泛流传有关,使“唐僧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小说“唐僧”人物的原型就是玄奘。但玄奘与“唐僧”的性格截然相反。玄奘是一个非常有个性、有主见,在原则问题上绝不退让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