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放生去什么地方最好,让佛教在西北地区大放异彩——于讲经交流会采访清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07-18 浏览:798次

一、放生泥鳅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1、记者:清远法师您曾多次组织并举办过汉传佛教次讲经交流会。此次法师参加陕西省首届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有何感想?

2、清远法师:这是陕西省佛教协会组织的第一届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我觉得非常及时,非常有意义,因为西北地区还从没有举办过这样的活动,有这样一个机会把全省的讲经的法师聚集起来,对佛教的五部经典进行讲解,非常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在2008年开始第一届讲经交流活动之后的一个继续,也说明我们过去举办组织的这些讲经的活动得到了很好的延伸,说明我们倡导的讲经交流活动得到广泛的反映,而且全国各地的很多地方现在逐步都开展讲经交流活动,这个非常有意义。法门寺是佛指舍利所在地,法门寺佛学院是西北地区唯一最高的一所佛教学院,恰逢法门寺刚好举办的“法门之光”夏令营活动的营员在这里听讲经法师的演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讲经交流活动,会让更多的人来瞻仰佛法,来学习佛法,来修持佛法,这样讲经交流的风气就会得到很好的宣传和发扬。

3、记者:法师这次来参加活动是作为评委,您对此次讲经的法师能不能做一个简要的点评?

4、清远法师:这次讲经交流活动的法师不是太多,总共只有11位,从今天一天的讲经活动来看,一共有8位法师对三部经典进行了讲解,分别是《金刚经》、《阿弥陀经》、《普门品》,通过各位的评委的观察和打分来看,都是给的比较高,从这个意义上看,实际上是对大部分法师都给予了肯定,以肯定为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讲经交流重在讲经,讲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势。第二个重在交流,通过交流,大家互相从对方讲经的方式、方法学到很多的知识,学到自己弘法的本领。特别是今天的有些法师从语气、神态,对经典的理解都非常的到位,这也是西北地区汉传佛教的希望所在,有了这些年轻的法师,他们能够负起佛的重担,希望佛法在西北地区会大放异彩,会让更多的众生学到佛法的利益,这是讲经交流活动会带动更多的人来学习经典。

5、记者:这次参加讲经交流会的许多法师都是首次登台讲经,对于讲经的方式、方法、技巧方面,清远法师有没有很好的建议?

6、清远法师:讲经交流对很多法师来讲是第一次,方式也不像传统升大座,有鲜花迎请的方式,这是很新颖的方式,是结合现代人的听讲习惯,而且还有问答互动,方式是比较特别,是为了让其在较短的时间里能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对经典的理解能够表达出来。通过一天的讲经法师的宣讲,可以看出来,他们基本上都能把经典的要义很好的表达出来。

7、但是有些弱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时候讲的比较散,不能集中的就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有的讲的语速太快,这样也让听众不能很好的入耳、入脑、入心,连思考的余地都没有了;二是有的法师没有很好的把握主题,自己想讲到哪里就是哪里,这样也不能把经典的原意表达出来,所以说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这毕竟是好的开始,让大家在逐步交流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可以将优点加以发扬,不足的加以改正,相信第二届,将来若干届的时候会越来越好,让更多的法师为我们的众生开讲弘法。

8、佛教的生态环保观念及实践方向

9、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与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充盈与丰富。然而,物质文明发达的代价却是生态环境的急剧失衡,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正是愈来愈频繁严重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最主要的诱因。所以,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为当今社会迫在眉睫并且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0、在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历来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佛教所蕴含的环保意识,在佛教经典及历代佛教徒的行为实践中,都可清楚地看出。佛教不仅主张对人要慈悲,对生命要尊重,对自然要爱护,对物品要珍惜。而且将这些思想作为佛教的基本精神引导和感化社会各阶层民众,并将此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这些思想在当今全球的环保事业中仍然闪闪发光,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从三个方面略谈佛教徒的环保观念、环保责任和实践方向。

二、2023简阳放生坝

1、戒杀护生,尊重生命,维护生态平衡。

2、《维摩经·佛国品》有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依据佛教缘起的观点,整个世界处在圆融互摄、共生互动的网络中,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而形成的,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的生命体,世间一切众生相互依存,在这个共同的大生命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生存的权利,个体也必须依赖其他生命才能够存在并发挥其作用。

3、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一直以自我为中心,而肆意践踏、剥夺其他物类的生命。当今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加上人口膨胀,使大量动物失去了栖息之所,尤其是人类为了商业利益和满足口腹之欲,对于动物几乎到了无所不杀、无所不吃、竭泽而渔的地步。另外我们对服装的需求,也不再是单纯地为了御寒,裘皮及各种皮类时装的流行,直接威胁到各种珍稀野生动物的生命,使大量动物因为美丽的皮毛而遭到残酷捕杀,严重影响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生态的平衡,也导致了人类遭到各种疾病的果报。因此素衣素食历来为汉传佛教的优良传统,以食用植物为主的素食方式,是落实不杀生的有力保证。《楞伽经》说:“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素食的根本目的是从生活中培育人的慈悲佛性种子,对生态问题而言,素食具有积极作用。今天,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动物种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被人类捕杀,所以主张素食对于保护动物具有直接的积极作用。

4、美化环境,保护自然,创造人间净土。

5、无情有性,法体恒遍,这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大乘佛教将一切万物都当作佛性的显现,万法都有佛性,这万法不仅包括有情识的动物,也包括没有情识的植物、无机物。即没有情感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禅宗更是强调“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佛性的体现,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入菩萨行》中说道:“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佛教是具有环保意识的宗教,主张不仅对人要有爱心,对山河大地也要爱护,所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生命主体和环境是“一体不二”的。基于这一缘由,美化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佛教徒天然的使命。因此,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应当努力去维护、美化,不要对大自然无休止的贪婪攫取。

6、中国佛教界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倡导健康向上的文明行为,弘扬佛教教义中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思想,引导大众的力量去保护环境。在实践方面提出了栽花种草、植树造林;文明进香,鲜花供佛;节约用水,节约能源;惜福知足,资源回收;心灵环保,清洁环境等口号。中国佛教徒不仅用心维护寺院及周边的环境,而且广泛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很多寺院已经开始倡导文明进香,禁止烧有污染的香,以净化空气,减少污染;提倡用鲜花供佛,不使用塑料制的假花,以解决废弃假花难回收,不易分解的难题。佛教倡导的惜福观念深入人心,节水节电的提示语在寺院随处可见,提倡的资源回收,不仅使废物有了重新利用的机会,还减轻了一系列处理垃圾的工作。以上所举的这些,都是广大佛教徒对于美化环境,保护自然地自觉行为,也是为创造人间净土所作的努力。

7、净化心灵,利乐有情,构建和谐世界。

8、《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不造作”。《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教认为,心是主导人类行为的关键力量。如果我们希望拥有清净、安定和谐的世界,首先就要净化我们的心灵,克服我们心中的贪、嗔、痴。心既能造业,心也能转业,心灵的净化,才是一切善行的开始。所以我们必须善加训练自己的心意,世间才可免于混乱,我们才可同大自然和平共处。

9、依照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我们认为心灵环保也正是生命环保的关键所在。只有善的心灵,才有好的环境,因为所有的环境,就是我们的依报,它是随我们的正报而转的。在全社会都在呼吁生态环保的今天,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心灵环保的行列中来。因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苦乐,世界的和平与安危,都依心力而造,随心力而转。人心向善、向和平、重道德、守法纪,便会引导行为向善,世界就会转成和乐、清净的世界。所以,我们的心力不但能使身体起变化,也能转变身外之物,甚至使整个世界完全改观。因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幸福,更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10、在人类自私心不断增强的今天,只有淡化心中物欲、私欲,净化我们的心灵,去除对人、事、物的无限贪着,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本怀,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和平的世界。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 2022-2030 安徽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