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放生经,佛教提倡放生的经典依据,怎样放生才如法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08-26 浏览:693次

一、放鱼的注意事项

1、

“释”的代号源于大乘佛经,流行于中国、西藏、日本、邻国韩国、越南等地。放生活动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和轮回的因果观念。所谓“半斤吃之,八两还之”;如果你既能止杀又能释放,当然你的功德会倍增,这些例子都是有效的。永远不要忘记一本书。

2.比如1974年越南倒向共产党政权后,出现了一波又一波流亡的难民潮,他们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有的没有逃出越南,再次被捕;有的在海上漂流,葬身鱼腹;虽然有些人逃离了越南,但他们没有避难所,甚至被遣返。但根据成功逃离的难民的经验,如果无法达到逃离越南的目的,他们可以要求外国亲属或难民自己购买鸟或鱼,然后放生。只需要一两次就能得到结果,一路顺风。

3.《杂宝经》第四卷中记载,一个沙弥的师父看到他的生命将在七天后结束,要他回归俗人,七天后再来,但他没有说明原因。在回家的路上,他看到池塘出现了一个缺口,水灌进了池塘边的蚁巢,蚂蚁们仓惶而逃。但是蚂蚁逃跑的速度能像没有围堤的池塘一样快吗?眼看无数的蚂蚁即将被淹死,米沙用袈裟裹住泥土,堵住池塘的缺口,救下了所有的蚂蚁。过了七天,沙弥在俗人那里无聊了,回到了师父那里。师傅看到后很惊讶,问他这几天发生了什么事。沙弥以为师父说自己破了戒,做了坏事,很害怕。他回答说他什么也没做。师父是阿罗汉,就是用眼睛观察,知道自己做了一件小善事,就是, 救出被洪水淹没的蚂蚁。后来沙弥转命,得以长寿。

4.据释,佛教徒最熟悉的经典有两部。首先是菩萨的梵天经,里面提到:“佛若以慈悲离业,众男为我父,众女为我母,我将由此而生。所以六道众生都是我的父母,杀我的人杀了我的父母,也杀了我。所有的土与水都是我的前辈,所有的火与风都是我的本体,所以我常常释放它们,活了又活。世人若见动物被杀,应方便救助,解其苦,常教育,讲菩萨戒律,以救众生。”

5.另一本书《金光经典》第四卷《老人流水之品》也提到了一段关于佛陀往生菩萨的记载:当时佛陀的名字是老人流水之子。一天,他经过一个大池塘,池塘每天都是干的。而且有人在上游悬崖处堵塞水源捕鱼,导致池塘水位迅速下降。眼看成千上万的鱼濒临死亡,大儿子又无法破坝从其上游引水,于是为了救鱼,只好请求当时的国王派二十头大象用皮袋装水送到池边,直到池中的水满足了,喂了食物,才救了这些鱼。

6.梵天经是放生动物的理论依据,金光明经是设置放生池的依据。其他大乘经典如《六度集经》都有放生的记载,玄奘三藏的《西域记》也讲了雁塔的故事。比如,据说印度穆加托邦有一座小乘寺,里面有好几个小乘僧人。他们忍不住吃了三种干净的肉。所谓三净肉,是指不为己杀,不为己杀,不疑为己杀的肉。有一天,一个和尚没有得到任何肉,一群鹅飞过天空。他向鹅祈祷说:“今天僧多僧少,佛祖你要知道时间。”鹅回答,自动死亡。僧侣们原本不信仰大乘佛教, 而且他们不相信鹅是菩萨,就拿笑话逗大乘。没想到一群鹅受了菩萨的影响。小乘僧人羞愧地告诉对方:“这是菩萨。谁敢吃?从今以后,要以大乘为依归,戒食三净肉。”建造一座塔来埋葬这些鹅。

7.可见,解脱来源于戒杀。也可以说,进一步戒杀必须是解脱。戒杀只是为了止恶,是消极的善行,放生是积极的善行;如果只止恶不行善,就没有利用佛教的精神。所以在中国,从北齐的梁潇开始,就提倡断肉不杀;而且从那以后,放生动物的风气逐渐蔓延开来。从朝廷到民间,从僧人到俗人,素食是重中之重。为了表示实行仁政,历届政府还在每年的几天定期禁止宰杀;从中央到地方,或者为了祈雨消灾,也有放生动物、禁止宰杀的行为。举个例子, 梁武帝曾经禁止屠杀生命去祭拜祠堂;梁时,回回聚集众僧,自焚双臂,周游列国,用行乞所得赎救其性命。由天台智大师发起,修建放生池,给放生的鱼讲金光经和Hokkekyo,并买各种食物喂鱼。帝陈年间,徐小可在天台山为智禅师放生题词,是我国放生池和放生会记录的开端。此后,从唐朝到宋朝、明朝,都盛行放。如唐肃宗,其刺史颜真卿写了《世释塘序铭》。宋代的两位大师尊师和李智也极力主张放生。

8.明末,莲池大师云起·红红是历代高僧中最积极主张放生的。在他的《竹窗随笔》中,有《如来不救业障》、《食肉动物》、《素食》等文章。竹窗二笔中有衣帛吃肉、停杀延寿、释池、医停杀、因病吃肉等文章。《竹窗三笔》中也有一些文章,如“杀生天下大恶”、“杀生非人道之举”、“人不可食众生之肉”等,鼓励人们停止杀生放生。他除了写素食外,还写了“放生仪”和“不杀生放生文”,让民众可以遵循放生时所用的仪式。在现代人中, 有六册弘毅大师的书和由护理系学生画的丰子恺的画。另一位僧人蔡念生,一生主张禁杀放生。他把历代关于动物灵性和感应的故事整理成了一本书,叫做《物是人非》。

9.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进步,人口密度不断扩大,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找到一个绝对安全可靠的放生池和放生区相当困难。难点不仅是渔猎的网捕、射击和打捞,还有自然环境的限制。比如今天的台湾省和美国,只有野生动物保护区。此外,一些人从爱护或保护自然环境的立场出发,劝公众不要乱捕乱杀,以免破坏生物之间的自然和谐,也是为了挽救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危机,这与佛教放生的初衷是不同的。如果只是把自然景观动物保护区内要放生的生物无限期流放,到饱和的程度, 有些人会通过控制繁衍和适当杀戮来调整自己的生存空间。

10.那么,我们要把它们放在哪里?如果是鱼,有人用鱼钩和鱼网去抓;如果是鸟,有人用枪射它,用网抓它。此外,今天的鱼市和鸟店很少出售野生商品,大多来自人工繁殖的鱼塘和鸟园。那些动物根本不具备适应自然环境,自己生存的能力。如果他们被释放,他们会杀人。放小的,被大的吃了;放大的话就进入餐厅的厨房范围了。而且,鸟类,尤其是鱼类,有它们的生活习性。某些鱼类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水质、水深和水流环境中;买淡水鱼放海里,买海鱼放淡水,都是大问题。如果鸟是在鸟舍里饲养的,它们可能甚至不知道草、树、水果等等。在灌木丛和树林中也可以作为食物;如果放在元叶里, 你要么饿死,要么被其他动物或鸟类杀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释放他们吗?还应该放吗?

二、放生的鱼怎么放回?

1.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不幸的事实。自然环境的限制使得放飞运动越来越困难。但放生的本质在于当下放生的理念,比如希望放生的生物能够延长寿命;至于能延长多久?我们必须尽到研究、考虑和关心的责任。比如要放飞鸟类,首先要考虑放飞什么鸟,在哪里放飞,什么时候放飞,这样更安全有效;在放生鱼、龟、水生动物时,首先要研究观察它们的生态、习性、来源,然后选择最合适的时间,放在最安全、最合适的地方。如果不能做到100%可靠,50%也不错。即使你今天放了它们,明天又抓了它们,你也无能为力。

2.我们的目的是激发被释者的慈悲心和众生的解脱。至于被释放的众生,他们也有自己的因果。如果,放出来的时候,不是故意陷入罗网,遭受刀伤,给放出来的众生看,为他们说三皈依、佛法;如果他们希望返回,他们也可以投胎为人,升天,去净土,发菩提心,广众生,早日成为佛教徒和道教徒。我们只想做到最好,做到最好。

佛教放生经,佛教提倡放生的经典依据,怎样放生才如法

4、








对于生活在干燥潮湿环境中的弱小众生来说,他们之所以不能受到伤害,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悲哀的对象,更是因为他们真的相信因果,他们在今世和后世杀生都会受到成熟的报应,所以他们不能杀生。那些杀东西的可能是世俗的报道,就是这个世界的成熟让你这辈子短暂;业障未成熟,业障未形成,就成了来生报,或者说是来生的果。所谓“来生或来生之果”必然遭殃。就结果而言,有几种:因为“熟果不同”,在地狱的恶趣中遭受了长期的剧烈痛苦;如果你能摆脱这一点,过上好日子,它也会成熟它的“增果”,在一个不舒服、恐怖的环境中诞生;此时仍有“等流量果实” 要受苦:其中,“等流果”使其短命;即使在那短暂的一生中,我也因为“待果”而甘愿从事杀人的行当;结果就是恶行不断累积,因为“学者用果”而累积了恶行的种子,成为自己不快乐的根本。

5、























































6、
季群大师:当然,弘扬佛教是为了走向现代化。佛教是约定的契机,是符合佛教的基本原理,契机是符合众生之本,符合时代的要求。从佛教的传播史来看,历代高僧大德为了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传播佛教,总是以当时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推广佛教,这是佛教形成不同体系和宗派的重要原因。所以,现代化的问题,不仅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我们的祖先在以前的时代也面临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古代圣贤完成了他们那个时代的使命。今天,佛教现代化的使命落在我们这一代佛教弟子身上。

7、


在传播佛教的过程中,也要顺应时代的思潮。比如生命佛教的理念,就非常符合当代人文思想。虽然古今中外所有的问题,无非都是人的贪、怒、愚,但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关注社会形势,用佛教的智慧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至于佛教的传播方式,科技的发展确实带来了很多便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媒体的作用。在利用传统讲座和印经宣传佛教的同时,要通过录音、录像、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传播佛教,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佛教。

8、
季群大师:学习只是一种工具和方法。既然是工具,它能达到的效果就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个工具。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天提倡的现代化基本上是全盘西化,我们所说的学术风格也是沿袭西方的治学方式。应该说确实有自己的优点,值得借鉴,但是不能一成不变的照搬吗?佛教的现代化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就像民国时期讨论的中体西用的问题,佛教要立足于自己的优良传统,在这个前提下,让现代化的工具为我们所用。用现代学术规范研究佛教,对古籍文献的校勘固然有用,但涉及到佛教的思想内容,尤其是修证的水平, 学术方法苍白无力。如果所有的问题都用学术规范来处理,那么佛教就只剩下属于文化的这一部分了。其实文化只是佛教传播的载体,沉迷于学术研究甚至会以失去信仰为代价。所以在学佛的过程中,要看到学术方法的优势和局限。

9、
季群大师:现代化是建立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从今天的社会现状来看,这样的指导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讨论这个问题就太大了。修道院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难免会受到影响和冲击。但是作为寺庙或者出家对僧伽来说,不能忘记基本的功能。寺庙是一个道场,也就是说,出家寺院、僧院、僧宝的使命是持守佛法,弘扬佛法。知道了寺庙的基本功能,自然就能意识到寺庙的过度商业化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10、
季群大师:目前佛学院的教育,无论是两年预科教育还是四年本科教育,涉及的课程都很广泛,但其缺点是对其中任何一门的学习都是肤浅的。经过两四年的学习,学生往往只掌握一些碎片化的佛教知识,对某一教派或儒家经典没有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佛学院的教学遵循社会办学的模式,基本局限于传授知识,缺乏对学生传法能力的培养,实践锻炼机会更少,因为没有传法与教学的相关课程。学生毕业后,更难有深造和研究的环境。目前全国30多所佛学院中,只有少数地方, 如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庄洁佛学院等招收研究生,能提供的机会很少。没有扎实的佛学功底,如何走向社会从事传播佛法、造福学生的事业?再者,从佛教的大环境来说,传播佛教的气候并没有形成。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圈很多人也热衷于权利与经济之争,把发展旅游和佛经作为寺院的重点建设,而不是把家务负担当成如来。出家一个人的职责。所以,即使有一些学有所成的僧人,愿意从事传播佛法的事业,也没有业障去成就他们。由于这些原因,能走上社会宣扬佛法的巫师少之又少。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 2022-2030 安徽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