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过鸡如何放生,如何放生刺猬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11-30 浏览:339次

一、放生老鳖寓意是什么

1、今天我们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与放生刺猬有关的事情,刺猬该如何放生呢?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就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刺猬的适应性很强,对环境要求不严。但刺猬有喜静怕光,昼伏夜出的习性,内窝室为巢窝,铺放干草、松树叶或秸秆。外窝室为活动场所,包括土堆或山、花草、灌木等,以便夏季遮阴和冬季保暖。

3、刺猬为夜行性动物,傍晚前后一次性喂食瓜果蔬菜和清水即可。投喂的食品必须新鲜、干净,瓜果蔬菜要洗净后投喂。如从市场买来的瓜菜还要先放在水池内浸泡1小时,再洗净配喂,以防农药中毒。

4、同时,饲料要品种多样化,饲料单一会引起刺猬间相互咬斗和拒食。

5、如果是在野外碰到刺猬,不要轻易碰它,目前正处刺猬的繁殖期,有些刺猬因为刚出生不久,行动缓慢,看起来像受伤。“一旦用手碰了它,小刺猬就会受到惊扰,母刺猬可能不再管它,严重时,母刺猬可能会将小刺猬吃掉。很多野生动物都有这种习性,所以,千万不要好心办了坏事。”

6、有些市民可能会将野生动物买回家暂时家养,这种做法不仅对人有威胁,对野生动物来说也很危险的。“幼小的野生动物可能会因曾经被圈养,导致在野生环境中无法生存。”

7、刺猬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在野外主要靠捕食小型动物以及草根、果、瓜等为生。它性格非常孤僻,天性胆小,不属观赏性动物,不适合圈养。

8、总之,放生也要找对方法,不能盲目放生,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最后愿众人都能多多放生,常怀慈悲,常行善事。

9、不杀生是十善法戒中的第一戒,也是五戒的第一戒。戒杀的功德十分广大,而杀生的果报又极为可怖,实为我们学佛者要认真体会和力行的第一要义。本期登载的三篇文章,分别从理事两方面表述了戒杀放生的重要意义,伏冀见者闻者慎思明辨,能够于日常生活当中随时护生,经常放生。

10、《大智度论》偈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二、深圳哪里有放生活动

杀过鸡如何放生,如何放生刺猬

1、戒杀放生,长养慈悲,是佛陀金口告诫我们终身力行之事。然戒杀放生之事,虽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却错综复杂,深而难明。时值末法,去圣日遥,人根钝劣。一般人对戒杀放生多所误解,因此不吝浅陋,将佛陀及祖师大德的教诲略加整理,与诸有缘同修共勉!

2、《普贤行愿品》曰:“众生至爱者身命,诸佛至爱者众生,能救众生身命,则能成就诸佛心愿。”印光大师亦云:“一切生物,佛皆视之如子,救一物命,即是救佛一子,诸佛皆大欢喜。”

3、水陆众生,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但因无明业障,轮回受苦,劣为异类畜生。一旦业惑断尽,因缘和合,自可超脱六道,同证佛果。我今幸得为人,彼今不幸沦为畜生。沧海桑田,怎知明日我不会沦为异类畜生?彼亦可能超拔六道,成佛证果,则我应恳求其慈悲济度,如今何敢轻慢甚且杀害之!

4、《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楞伽经》亦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

5、一切众生与我,无始劫以来,展转相生,皆互为父母、兄弟、姐妹、儿女。但因彼此业力深浅,果报不同,我今幸而为人,彼不幸沦为异类,救之唯恐不及,何言杀害?

6、《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云:“佛言: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从不杀得五福。何等五?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为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今见有百岁者,皆故世宿命不杀所致。乐死不如苦生,如是分明,慎莫犯杀。”

7、又云:“佛言:人于世间,喜杀生无慈之心,从是得五恶。何等五?一者寿命短;二者多惊怖;三者多仇怨;四者万分以后,魂魄入太山地狱中。太山地狱中,毒痛考治,烧炙脯煮,斫刺屠剥,抽肠破骨。欲生不得。犯杀罪大,久久乃出;五者从狱中来,出生为人,常当短命。或胎伤而死,或堕地而死,或数十百日而死,年数十岁而死者。今见有短命人。若形瘢疮。身体不见完。跛蹇秃伛。或盲聋喑哑鼽鼻塞壅。或无手足。孔窍不通。皆由故世宿命屠杀射猎罗网捕鱼残杀蚊虻龟鳖蚤虱所致。

8、《大智度论》卷十三叙述杀生有十罪:心常怀毒,世世不绝。众生憎恶,眼不喜见。常怀恶念,思惟恶事。众生畏之,如见蛇虎。睡时心怖,觉亦不安。常有恶梦。命终之时,狂怖恶死。种短命业因缘。身坏命终,堕泥梨中。

9、隋天台山智者大师以儭施买临海渔簄一所为放生池,兼为渔者讲金光明经。渔者闻法皆好生去杀。献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三所,亘四百余里俱作放生池。有偷捕者,立即得祸。今之西湖乃大师所创之古放生池也。

10、五代时,永明大师为余杭县库吏,屡以库钱买鱼虾等物放生,后以监守自盗罪被判死刑。临刑面无戚容,人怪而问之,答云:将生极乐世界,岂不喜乎!王闻而释之。师自此出家为僧,终得成道业,后世尊为莲宗六祖。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 2022-2030 安徽代放生中心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